2023年10月13日 星期五
上一期
第05版:综合·都市圈 上一版 下一版  
下一篇

9年时间 文创帮扶11个特色小镇

“画个小镇”团队通过艺术设计助力乡村发展

  陕西科技大学“画个小镇”乡村振兴实践团  受访者供图

  

  “能用自己的专长促进乡村振兴,这就是我们团队不变的梦想。” 团队创始人陕西科技大学设计学在读博士赵洋坚定地说,9年来,通过艺术设计助力乡村振兴,自2014年启航,足迹已先后踏过136个镇县、258个村落,其帮扶的铜川市陈炉古镇游客量年增长82万人,微博话题超2000万流量关注,让部分曾经贫困的手艺人年收入翻了10倍。这个团队就是来自陕西科技大学的“画个小镇”乡村振兴实践团。

  文创赋能 深耕乡村文化产业

  回溯最初产生“文创赋能”的缘由,团队创始人——陕西科技大学设计学在读博士赵洋坦言:“2014年我本科时参加大学生‘三下乡’活动初次来到陕西铜川的陈炉古镇,发现古镇早已不复昔日光彩,和资料里提到的千年名窑辉煌形象相差甚远,到处都是倒闭的工坊和碎瓷片,我很受触动,想着通过自己的专业能力设计一些符合现代审美的器具,帮助小镇再创辉煌。”满腔热血,说干就干,赵洋与团队伙伴为陈炉古镇设计了包括撇子壶、微醺酒具在内的62套文创产品,创意满满又符合现代人审美的产品大受欢迎,销售额累积达300余万元。

  除此之外,“画个小镇”团队在陈炉古镇还打造了以罐罐路、罐罐墙为地标的文化爆点。同时再利用已闲置的烧窑旧址改造为天工造物坊,形成乡村文化IP新生态,打造智慧感知线上新体验。目前参与陈炉小镇传承课堂的人数已达3126名,68位外出打工青年自愿返乡创业,形成人才回归、技术回乡、资金回流的集合效应。并且推动餐饮住宿、产品商贸等衍生产业和支持产业的发展,陈炉之火再次燃起。

  “画个小镇”团队依托数据库资源,对于需要帮扶的具有文化底蕴的村落,前期先进行实地调研,此后通过数据库筛选对比各项指标,将动态规划算法应用于24个设计赋能维度,模拟抓取最佳文化产业发展模式。团队突破传统点到点的单一模式,在最短时间成本内帮助古镇“精准定位”“创造流量”,激发古镇经济活力的文化爆点,激活当地文化的内生动力。

  据了解,“画个小镇”团队始创于2014年,从第一个帮扶小镇“陈炉古镇”出发,目前团队的帮扶网已扩展至11个特色小镇。团队成员从最初不到10人壮大到2020年的200余人,已涵盖本、硕、博各个层次,包括设计艺术、广播编导、文化产业、轻工产品等专业的学生。

  挖掘特色 激发乡土文化新活力

  随着时间的推移,赵洋及团队也意识到,仅仅是设计产品是不够的,想要真正振兴乡村传统文化,她们需要做的还有很多。“重要转折点是2018年,政府和许多企业给了我们很多支持,同时我们的思路也有了更新,比之产品我们发现更需要关注背后不应该消失的传统文化。”赵洋表示。“画个小镇”团队将设计与计算机算法相结合建立了数据库,所有的原始资料都是团队实地调研所得。“我们要挖掘每一个小镇的文化特色,通过算法得出最适合其文化产业发展的方案,而不是拿一个方案去硬套每个地区,文化产业必须要有特色。通过数据库的智能力量,帮扶会更加精准,辐射面也会更大,未来这个数据库也可以帮助政府和地方进行决策。”

  赵洋目前正在博士后工作站研读,团队现已和多家文化机构、高校公益组织达成合作意向,同步帮扶11个小镇。

  开展调研 扩大服务区域、突破下沉市场

  目前,团队同时受陕西省工业和信息化厅委托进行设计扶贫需求调研,响应国家工信部设计扶贫的三年倡议,并且还得到了长江科技扶贫基金会、中国创投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等8家基金会与企业对团队的支持。

  谈到未来规划,赵洋及团队表示,目前重心仍在陕西,后面也会与其他省市进行接洽,希望可以把成功经验推广至全国。团队目前以陕西西安为起点开展调研,做了丝路沿线西北五省区的调研,涉及了多个文化遗址,希望沿用成功的模式为多地给出新的发展规划。“我们也在尝试将范式推广到中部地区,扩大服务区域、突破下沉市场,联合地方政府以文化产业为核心打造优秀乡村振兴示范案例。”赵洋满怀憧憬地表示。 记者 张潇

版权所有 ©2025 西安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61120220056 陕ICP备06000875号-1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