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1年06月21日 星期一
上一期
第07版:专题 上一版 下一版  
上一篇 下一篇

随笔

黄土情

□邹佩

  邹佩画像 王阔 绘

  在我的印象中,陕北是路遥笔下《平凡的世界》,千沟万壑、漫山黄土;陕北是王二妮嗓子里欢唱的《黄土高坡》,空灵沉郁、淳朴自然、豪放自由;陕北是一个个头扎毛巾、铁骨铮铮的汉子,诚实忠义、生性直爽、慷慨大气。

  仲夏,我随着西安报业传媒集团(西安日报社)组织的全国散文大赛采风团第一次走进陕北子长。来到陕北,打破了我对陕北原有的所有认知。沿着西延高速一路驱车,闯入我眼前的并不是我想象中的黄土黄沙,而是漫山的郁郁葱葱,层峦叠嶂,宛如来到了素有“陕西小江南”之称的陕南,这让我心头不禁一紧,迫切想再靠近一些,深入去了解它。

  晨曦初上,伫立在巍峨的狄青山山顶,向远方眺望,山上山下的沟沟壑壑在这柔和的阳光中更加蓊郁。山间雾霭茫茫,几只雄鹰在天地间自由翱翔,山洼中传来阵阵清脆的鸟鸣,连同我们的声声呐喊,一同回荡在整个青山之间。霎时,这连绵的群山更加灵动活泛起来,整个山顶也明朗了许多。

  向山下俯视,山间一片片田紧紧相连,翠绿色的庄稼像是知道我们的到来,一个个跳起了欢快的舞姿欢迎我们。不一会儿,太阳沿着天际线升得更高了,夏日的阳光穿透了薄云,直直地打在我们身上。可让我们吃惊的是,这阳光看着炽热,但并不刺眼,反而很暖很暖,一下子就驱散了我身上那些大城市给的压力和痛楚。哦,我明白了,这不正是那些外表粗犷,内心温柔细腻、热情洋溢的子长父老吗?

  远处山上,勤劳的人们在田间劳作,一前一后,一锄一篓,祥和且安静,尤其是前面的男人回头看向后面的女人时,黝黑的脸上充满了温柔。哦,我明白了,这不正是子长父老最期盼的简单幸福吗?远的、近的,一座座苍山雄伟壮观,它们手拉着手背靠着背紧密相连,矗立在这黄土高坡之中,深情地俯视着这片黄土地。哦,我明白了,这不正是一个个不善言谈,直挺着脊梁,紧拉着双手的子长父老吗?他们一代一代,正坚定不移地传承着延安精神,世世辈辈守护着脚下这片热土。

  “荒坡上栽树崖畔畔上青,山腰腰梯田沟道道坝,秃峁峁变绿海,沟道道赛江南,草长粮丰人儿喜,小流域治理带来好光景”。在我思绪正飘远的时候,一曲悠扬的信天游把我拉了回来,站在子长这沟沟峁峁的狄青山上,一种遇见恋人的怦然心动顿时油然而生,我想我是爱上这片土地了。我注定要和这片土地结缘。

  这是一个力争上游不肯低头连历史都无法尘封的大山,这是一片没有被尘世蒙双眼的土地,这是一座隐藏在层层皱褶里的城邑,它的猛烈、它的内敛、它的沉寂,以及它的热情、它的温柔、它的坚守都深深地刺到了我的内心深处。哦,我明白了,它是在告诉我以后的路应如何走。

  当我从谢子长烈士纪念馆门口经过,注视着子长英雄那远去的背影时;当我怀着诚实卑谦又无比复杂的心情,走入子长山乡每一位父老乡亲的心窝时;当我看着72岁高龄的子长老人,以寡言陪伴的姿态,为我们沏茶端水时;当我肃立在八角九层的安定塔上,虔诚地为我们伟大的民族和祖国祈福时,我想起了在我的写作路上白描老师的谆谆教诲,他神情专注地对我讲,作家最重要的就是基本功、才情和人格,有什么样的人格就有什么样的作品,作品是一个人人格的折射,反映着一个人的品质和胸襟,所以我期望我们的年轻作家一定要好好建设自己的人格,建设我们的大众意识、人民意识,用有用的文字承载起个人和这个时代的使命和担当。我认为,笔杆子是能够挑起人心大梁的,我们应该承担起打前站的任务,用延安精神把成熟的、饱满的文学种子撒遍祖国大地。

  哦,我明白了,这不正是在巍巍嵯峨的狄青山下繁衍生息的坚强、朴质、勤奋的子长父老吗?不正是在敌后的广大黄土地上傲然挺立,用血和汗纵横决荡守卫在祖国大地上的人民英雄吗?不正是像今天的我们一样坚忍不拔、不屈不挠书写新中国新历史的篇章吗?

版权所有 ©2025 西安日报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:61120220056 陕ICP备06000875号-1
中国互联网举报中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