□贝斯
20世纪50年代初,京剧“四大名旦”之一的程砚秋先生曾到西安考察梨园遗址和地方戏剧,在考察中,程先生提出了这样的观点:在陕西历史上存在两个秦腔剧种,“后秦腔”即现今流行西北地区的梆子秦腔;而“前秦腔”则被当地称作汉调二黄、土二黄,系乾隆年间由魏长生等艺人传入北京,其与京剧以及“皮黄”剧种具有重要的渊源关系。
“前秦腔”的代表人物魏长生,何许人也?他是清乾隆年间的著名秦腔演员,一代秦腔艺术大师。然而,如今在西安,不少人对魏长生还是不甚了解。20世纪90年代,我担任《西北航空》杂志特约编审时,与编辑部的同事王文明相熟。后来他写了一本书《一代名旦魏长生》,让我帮忙出版。再后来我还参加了这本书的首发座谈会。也就是从这本书中,我方知魏长生其人其事。魏先生是一位著名的秦腔旦角演员,不过,他并不是秦腔诞生地的秦人,而是蜀人,这一点让我惊异万分。
魏长生(1744年-1802年)字婉卿,四川金堂县人。因家中排行第三,故人称魏三。魏先生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。幼时家贫,13岁的他流落西安。《清代人物传稿》中的《魏长生》中记有:魏长生自幼家贫,“困厄备至”,但对于地方戏曲却情有独钟。十三岁时,到西安一店铺当学徒,赖以糊口。不久,舅父感到他是块唱戏的材料,于是,便带他入陕西秦腔班学戏,工花旦,随班演出。在此后十余年的舞台实践中,他潜心学艺,声誉鹊起,遂成闻名关中的著名秦腔演员。而乾隆年间吴长元的《燕兰小谱》对魏长生也有记载 ,“幼习伶伦,困厄备至”。
还有一说是,魏长生流落西安当学徒,时常遭人欺侮。后因与邻街商家的学徒斗殴伤人,畏罪潜逃,来到大荔,进了同州梆子戏班。王文明是大荔人,而他写《一代名旦魏长生》,就是因为魏长生是从大荔走出的一代秦腔大师。
魏长生先生曾几度赴京师(今北京河北一带)演出,尤其是在京演出《滚楼》一剧,引起轰动。不仅如此,魏长生的演出还引发了当年北京戏曲舞台上,昆曲、秦腔、汉调和徽剧四大戏班的“花雅”之争(清初,北京戏曲舞台最盛行的是昆腔与京腔。到了乾隆年间,社会稳定、经济繁荣,各省的地方戏曲借着给皇帝或皇太后祝寿的名义,纷纷进京献艺。“南腔北调,备四方之乐”。因为剧种很多,为了“正名”,戏曲开始被分为“花”“雅”两大部分。“雅部”专指昆腔,“花部”专指昆腔以外的包括京腔等各地方戏曲剧种。当时昆腔逐渐衰落,北京梨园中“花部”以京腔最为盛行,王府戏班皆演京腔)。由于魏长生艺帜高举、一鸣惊人,使得来自西北地区的秦腔大获全胜,创造了惊世之奇迹,而魏先生也因此而名满京师。小铁笛道人在《日下看花记》中叙述道:“长生于乾隆三十九(1774年)始于都,习见其《滚楼》,举国若狂。”清朝的皇族权贵礼亲王昭梿在他所著的《啸亭杂录·郑八》中说:“魏长生甲午岁入都,名动京师,凡王公贵戚,以至词垣粉署(即翰林院)无不倾掷缠头数千百,一时不得识交魏三者,无以为人。”就连日本著名戏曲史家青木正儿在《中国近世戏曲史》一书中,也称赞魏长生为:“旦色界辟一新纪元的天才,得写实之妙者。”
著名历史学家顾颉刚在《九十年前的北京戏曲》一文中说:“秦腔既盛行,四大徽班中的和春班,受了它的影响,在昆曲高腔之外大唱秦腔戏。”著名戏剧家徐暮云在《中国戏剧史》里写道:“是实秦腔适至,六大班伶人失业。遂争相附入秦腔班觅食,籍免冻馁之虞。秦腔初入都时与京腔互争地位之时期,其后日益蓬勃,居然把握北京戏剧之主要部分,此亦可见其魔力之大矣。”
这就是说乾隆三十九年,魏长生率领秦腔剧团,挟豪气雄风,强势入京师。一时间,一股强劲的“魏旋风”掀起,独领风骚,风靡京师梨园。秦腔大受好评,让当时在北京极为受宠的京腔六大名班遭遇了门可罗雀之冷落,戏迷们都蜂拥而去听秦腔。甚至,有官戏之名的昆曲被一些人轻蔑,戏迷们“歌闻昆曲,辄哄然散去”,好不凄凉。
说起魏长生先生享誉京师,有件事不得不提。男儿身的他竟被乾隆皇帝认做了干女儿,魏长生也因此被民间称为“魏皇姑”。一次,皇帝携他最为宠爱的一位皇妃驾临。当时,乾隆宠爱的皇妃的爱女英年早逝,皇妃悲伤万分。恰好魏长生在北京的四川会馆戏楼演出,为了给爱妃排忧解愁,乾隆皇帝特地携皇妃乔装出宫,来看名伶魏长生的戏。而魏长生的旦角扮相,令皇妃怦然心动;再加上魏长生出神入化的表演,使得皇妃越看越觉得魏长生像是自己死去的女儿。于是,皇妃情不自禁地向乾隆皇帝禀告说:“万岁爷,那位扮演辽邦公主的,就像我们死去的和硕格格。”乾隆为了安慰皇妃就说:“爱卿既然喜欢,那就收他为格格,作卿的干女儿吧!”于是,次日,魏长生奉旨作旦角装束,进宫向皇帝、皇妃谢恩。此事虽属传说,但从中可以看出,魏长生的旦角扮相之绝妙,以及其演技的出神入化。
魏长生对秦腔艺术贡献甚巨!他创造改进的“前秦腔”,“以胡琴为主,月琴应之”,有别于“以梆子为板”的“后秦腔”;在演技上,他发明了“跷工”。“跷工”,乃戏曲技巧之一,即在演员的脚上绑木质小脚,模拟女子三寸金莲的行走,此为花旦表演中的特技,有点类似于用脚尖站立的芭蕾舞。最重要的是,此技巧使演员腰身摆动,袅娜多姿如水上漂一般,完美地表现了旦角优雅迷人的姿态美。在化妆艺术上,魏长生先生首创了“梳水头贴片子”。而旦角的“梳水头贴片子”,改变了过去用黑纱包头,再套上一个网子的简单装扮,大大增添了艺术美,突出了旦角那千媚百娇的俏脸。这一点,也应当是魏长生对秦腔艺术的巨大贡献之一了。魏长生善演喜剧,也能演悲剧,《铁莲花》《背娃入府》《香联串》《缝褡禣》《销金帐》《卖胭脂》《铁弓缘》《烤火》《闯山》《别妻》等皆其所长。
清代乾隆四十五年,在西安骡马市建成梨园会馆,俗称“老郎庙”,此时正逢魏长生二度进京的第二年,从某种程度上讲,梨园会馆的建造和魏长生名动京师有一定的关系。而魏长生名声大振后,也时常返回家乡四川演出秦腔戏,他还与川戏伶人一起在成都华兴正街的北面申建倡修了“老郎庙”(东西长570市尺、南北长330市尺)。
乾隆五十三年,魏长生离京下扬州。其间,他被苏州戏班邀请到昆曲的发祥地——苏州演出。可以说,魏长生把秦腔艺术带到了北京,又带到扬州、苏州,几乎影响了大江南北,使得诞生于西北地区的秦腔,一举闻名天下,进一步奠定了秦腔艺术在中国戏曲史上的重要地位。
魏长生先生一生苦心从艺,自律甚严,常济乡人之难。1802年夏天,魏长生在北京演出《背娃入府》,演出结束刚到后台,就与世长辞,终年58岁。
魏长生先生,不仅仅是演技一流的秦腔表演艺术家,在中国秦腔界乃至中国戏曲界,都堪称是一位划时代的大师级人物。他所创新或改良的艺术表演方式,如梳水头、踩高跷等,被剧界广泛借鉴与继承,活跃在此后一百多年的戏曲舞台上。他所培养的弟子成为花雅之争的中坚力量,其晚年的得意弟子刘庆瑞更是徽班三庆部的名角。尤为重要的,当年的“花雅”之争,除了相互竞争、相互排斥的一面外,还有相互兼容“和”的一面,使传统戏曲重新焕发了活力。